央企信托-191号山东美晨公司债_山东美晨工业集团官网
来源:真话财经(ID:zhenhuacaijing)
作者:马继鹏
这是本周第二次分析小微企业贷款问题了,研究越深入,问题越严重,这篇主要从银行角度分析。
事先声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帮银行“甩锅”,只是想告诉大家,小微企业贷款难是世界性难题,而中国的特殊性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复杂。
比如,小微企业融资本应属于商业行为,但国内行政、公益色彩严重,给小微企业贷款成为很多商业银行的公益项目,甚至有银行为了完成监管任务,弄虚作假。
又比如,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方面,监管层的“运动式”政策多于常规政策,导致很容易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
01
从上周开始,监管层“拯救小微企业”的行动又开始了。
6月24日,央行宣布定向降准,释放小微信贷资金约2000亿。
6月25日下午4点,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以下是我整理的核心内容。
1. 增加支小支农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共1500亿元,下调支小再贷款利率0.5个百分点。
通俗说就是央行通过再贷款和再贴现给商业银行提供1500亿流动性,可以理解为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定向贷款”,这些钱必须借给小微企业。
2. 支持银行发行小微企业贷款资产支持证券,盘活信贷资源1000亿元以上。
这个有点难理解,据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给出的定义,是指银行作为发起机构,将非循环资产类型的微小企业贷款信托给受托机构,由受托机构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投资人发行证券。
通俗讲,小微企业贷款资产支持证券是一种证券化融资工具,银行把小微企业贷款资产证券化,通过信托机构卖给投资者获得资金,然后再贷给小微企业,可增加银行的信贷额度。
3. 将单户授信5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纳入中期借贷便利(MLF)的合格抵押品范围。
中期借贷便利(MLF)估计很多人听说过,俗称“麻辣粉”,是指商业银行把一部分资产质押给央行,然后获得资金。
以前,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可以作为合格质押品,现在小微企业贷款也可以了。
总结一下,以上三条都是央行想方设法增加商业银行的可贷款额度,和定向降准相比,这三条更精准,商业银行给小微企业贷款之后才能获得资金。
除了把更多的钱投给商业银行,财政在税收方面也对商业银行有一些支持。
4. 从今年9月1日至2020年底,将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单户授信额度上限由100万提高到500万。
举个例子,某银行2017年给A企业放贷100万,年利率10%,一年的利息就是10万,但由于银行是在支持小微企业,所以10万元免受增值税。
按照新的规定,银行给A企业最多可以放贷500万,如果年利率10%,一年的利息就是50万,这50万都不用缴纳增值税。
5. 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支持的融资担保公司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担保金额占比不低于80%,其中单户授信500万元及以下贷款的担保金额占比不低于50%。
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是今年3月份由中央财政及有意愿的金融机构发起设立的,采取股权投资的形式支持各省区市开展融资担保业务。
如果用大白话说,这个基金在全国各省参股了很多担保公司,可以把这些担保公司理解为“国家队”,现在小微企业有难,担保公司就应该发挥作用了。
除了央妈和财政支持,监管也要跟上,目的就是银行的资金必须给小微企业。
6. 银行要努力实现1000万及以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贷款余额户数高于上年同期水平。
7. 清理不必要的“通道”和“过桥”环节,禁止向小微企业贷款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严格限制收取财务顾问费、咨询费。
关于这一点,我在之前的文章《小微企业从银行贷不到款,怨谁?》已经有提及,这里不再赘述。
除了以上7点,还有一些非硬性要求,比如大型银行要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推进民营银行常态化设立(据我观察,小微企业贷款问题严重了,民营金融机构就会被重视)。
02
说实话,上面的支持力度不可谓不大,鼓励措施和监管措施也很细致,但为什么小微企业融资难一直无法解决。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说过,10年前,我做财经记者时,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就是个大问题,现在已经喊成顺口溜了,但问题依然严重。
这两天,我又花了一些时间,仔细寻找原因,终于在银行财报和国家统计局2014年发布的《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下称《公报》)中找到了答案。
《公报》披露,截止2013年末,全国共有小微企业法人单位785万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95.6%。
分行业看,工业234.2万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28.5%;批发业169.8万个,占20.7%;零售业103.1万个,占12.6%。
按行业分组的小微企业法人单位结构(来自国家统计局)
简单加总一下三个行业的小微企业占比:28.5%+20.7%+12.6%=61.8%,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小微企业集中在这三个行业。
巧合的是,银行不良贷款率较高的行业就集中在制造、批发和零售行业。以下是工商银行2017年财报中披露的数据。
从上图可以看出,2017年工商银行制造业贷款不良率为4.80%,批发和零售贷款不良率为9.75%,高居所有行业前两位。
反观这几年被热炒的房地产行业,2017年贷款不良率为2.72%,远远低于制造业和批零业,不良率最低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只有0.15%。
贷款不良率在1%以下的行业还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0.5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0.16%)、科教文卫(0.67%)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0.69%)。
以上这些行业有两个特点:
1. 很多是政府垄断性行业,比如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邮政等。
2. 这些行业里大企业居多,小微企业很难进入。上图(按行业分组的小微企业法人单位结构)就可以证明,比如仓储和邮政业小微企业占比加起来才0.5%。
所以,通过对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小微企业法人单位结构”和工商银行不良贷款率行业结构,可以发现:
1. 小微企业集中的行业,银行贷款不良率普遍较高。
2. 小微企业无法进入的行业,银行贷款不良率普遍较低。
以下是近4年工商银行制造业和批零业贷款坏账率,每年都在上涨。
这就形成一个悖论,对商业银行来说,按照风险和盈利原则,贷款应该更多的流入不良率较低的行业,但现在监管则鼓励(要求)银行把贷款放给不良率高的小微企业。
不过,银行在实际业务操作中还是会以风险和盈利为主。下图是工商银行近4年制造业和批零业贷款余额。
从上图可以看出,工商银行2014年制造业和批零业贷款余额分别是15329.47亿和7725.36亿,到2017年,这两个指标分别降到了14092.06亿和5680.11亿。
简单算一下,三年时间,工商银行制造业和批零业贷款余额分别减少了8.07%和26.47%,这在货币政策宽松、国家鼓励给小微企业贷款的背景下是很难想象的。
下图是工商银行近4年制造业和批零业贷款占比,每年都是在下降的,无一例外。
如果你认为只用一个工商银行来代表整个银行业不客观,我们再来看看号称小微企业贷款做的比较好的民生银行。
民生银行在2017年财报中说:“截至2017年末,为60.34万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余额为3591.47亿元,并为592.42万户小微企业提供了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
这个数字对民生银行来说确实足够亮眼,但掩盖不了小微企业贷款占比年年下降的现实。
下图是近3年民生银行贷款结构分布,小微企业贷款占比2015年是51.95%,2016年下降至37.19%,2017年只有33.75%了。
反观住房贷款占比,2015年是15.70%,2016年是32.84%,2017年略有下降,为31.74%(和房地产调控有关)。
再来看看民生银行近2年不良贷款行业集中度,和工商银行一样,最高的两个行业依然是制造业和批零业,2017年两个行业加起来占比高达40.57%。
所以,并不是银行不愿意给小微企业贷款,而是这个行业贷款的风险太高,为什么风险高,原因就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