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国西际信托•大盛唐世8号专债项权投资合集资金托信计划的简单介绍
人物名片
Character card
黄学文
黄学文,男,汉族,1932年农历9月24日出生于福州义序,祖籍闽清县坂东镇。榕城十老书法沙龙成员,著名书法家、编审。历任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福建美术出版社编辑。曾任福建美术出版社编辑部主任,福建省出版系统高级职称评委会评委,中国连环画研究会理事,福建省硬笔书法学会会长,福建省教育学会书法教育委员会顾问,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客座教授,福建省直机关老干部书画学会副会长。
“书之道,贵自由。不守旧,不自囚。须奋蹄,苦追求。破铁鞋,天必酬。脱窠臼,谱新调。心驰骋,笔遨游。呆木头,笨老牛。数年轮,八十六。白头翁,喜弄潮。乐逍遥,人长寿。”
——《黄学文书法选》自序
在福州书法界若论“隶书”造诣,黄学文则是绕不开的一位。因为他非但没有“郑人学履”,反倒学遍百家后,形成自己独特风格、有遒劲厚重之美感的书体——黄氏隶书。
黄老有个秘密不为人知,那就是拥有一双他自称的“金手”。由于父母遗传,他患有帕金森病,导致执笔便抖,特别是写小字,他还给自己取了个外号——义山金手拐翁。
即使疾病缠身,黄老仍“金手不辍”,照常舞文弄墨,退休后积极到福建省老年大学为书法爱好者授业解惑。
谈及为何退休了仍然如此“拼命”。黄老笑道:“‘勤奋学书正书品’,是我父亲临终前给的教诲,‘心正书正’也是我一生的追求。”
黄学文个人风格突出的“黄隶”作品
黄学文对篆、隶、楷、行、草五种常见书体“藏学在心”,但他尤以隶书见长。他在70多年如一日的学习古代先贤的笔墨风韵,加上自己的感悟,形成自己的风格突出的隶体——黄氏隶书。他的一位朋友评价道:其结体如高僧结跏而坐,精气内敛;其用笔如危崖落水,恣肆不羁;其行款如老树着花,错落有致。
他的隶书独特之处表现在:他用自己独特的隶书艺术语言,对传统隶书结构进行“转移改造”,他把隶书横而扁的结构,解读并重构出类似篆书纵向而长的组合,让字体具有饱满丰盈、遒劲厚重的美感,亦具有方圆并用、曲直相间、急慢有序、枯湿得宜的审美情趣。
为何独爱隶书?篆隶相结合的灵感从何而来?对此,黄学文有自己的见解。他说,“隶书的‘DNA’来自篆书,相当于儿子,这给了我灵感。但虽有许多相似之处,风格上却各有不同,需要自己感悟,稍作调整,方有收获。”
黄学文著《黄学文书法选》
但这依然没有说透。见过黄学文书法的人会发现,他的字除了字体“有异”外,还有个显著特点:字的排列没有固定规则,一行字相对不平。看似随意排放,却有别样趣味。
“其实我们书家‘权力’很大的。你看,写字时我就是‘总导演’,我要用什么字,这个字在什么位置,都得听我指挥。”黄老笑道,“我其实能调动许多演员为我‘演戏’。但是许多书家却放弃了这个‘权力’。”
“在隶书中揉进篆书元素的人很多,为何我的个人风格会稍微突出一点呢?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我常在‘思悟’。”黄老继续补充道:写字不是靠权力,也不是靠力气,要靠“悟性”。在整个采访中“悟性”两字是黄老多次提及的口头禅。
他说,学写书法一定时时刻刻要把“思悟”挂在心间,“有出息的书家,常常要花许多时间去思悟”。他边说,边在本子上写下一个汉字“思”。他解释,“思”这个字许多人误以为由“心”和“田”二字构成乃从心从田,殊不知顶上的字非“田”那么简单,“田”字最上面一横应该是“一撇加一捺”成角状突起,古人造字时那是脑壳的形状。
黄学文在挥毫泼墨。
但悟不是凭空去悟,不是“心无一物”,心里有所追求、有了准则,才能思如泉涌。而追求书法的“道”,是黄学文学书的准则,也是他毕生追求的高境界。他所信奉的书道,有两层含义:一是书家有“道德”,二是书法有“道理”。
为此,他在《黄学文书法集》自序中有了系统的阐述:书法圣殿应是一方净土,清风明月,雅洁无尘;不唯上、不唯帮、不唯衔、只唯实;尚道德,精学问、勤书艺、重友谊;以书为友,陶情养志,健我身心,至乐至善;勿党同伐异,称王图霸,不学无术,欺世盗名;不请吹鼓手,不雇托儿郎,不织关系网……
法理既备,外感造化,内发心源。笔出灵台,有情有性。书中有我,我行我素,无羁无绊,为所欲为,物我两忘,飘然入化。此乃机缘际遇,只可觉悟,不可强求。
在黄学文心里,“书品”就是等同于人品。他毕生追求“书正人正”的书法境界,都得益于父亲临终时一句“勤奋学书正书品”的教诲。
黄学文著《黄学文书法集》
“父亲对我书法的影响是最大的,他善行隶,是我的启蒙老师。”黄老给记者看了一张红底白字的书法拓片,上面赫然写着“书中有味”。苍劲有力,又不失俊秀。这是黄老的父亲——黄仕炎先生的遗墨。老人于1966年去世,但他的遗训仍在鼓励黄学文学书。
“秀”本是祖上传下的辈分。他闽清六叶黄氏祖祠“行弟”中有“钟灵毓秀”四字。其父深感以“秀”字给男孩子取名,难以表达老人家厚望,便以“学”字代“秀”,给黄学文五兄弟分别取名“学文”“学武”“学志”“学坚”“学强”。“文武志坚强” 是父亲对他们兄弟的期望。
但小时候家里苦,没有学习条件。据黄学文回忆,父亲是一个穷苦理发师。小学时自己便去编竹篓挣钱。中午放学,对他而言没任何意义,因家穷,一天只吃两餐,饿了他就选择看书“充饥”。
苦难出才学。由于勤学,他自小成绩在班上都是名列前茅,因中学成绩优秀被保送至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也终于走上父亲所期望的“文化人”道路。
讲到书法的创新之处,黄老手舞足蹈。
“学书也会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要养成‘书法眼’,作品好坏一眼便知。这样既不浪费时间,也能鞭策自己精益求精。”黄老建议。那“书法眼”如何养成?他指出要“多读书读史,多跟朋友讨论,多悟”。
在他眼里,“隶书是很美妙的存在”。他介绍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后急需一种统一的官方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李斯等人在奉秦始皇之命制作标准字样时,“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不久,李斯又采用秦代一个叫程邈的小官吏创造的一种书体,打破了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形成新的书体——隶书。
“汉隶把繁复的篆书笔划省略,“隶变”后,汉字简化,老百姓都能读懂。这是‘隶变’的巨大贡献。”黄学文说。
熟悉黄学文的人都知道,他曾署名“许慎门人”,他对许慎及《说文解字》这本书非常推崇。而推崇的背后,是他对中国先人造字时,在赋予每个文字意义时所展现的伟大智慧的敬佩。对于学书法他强调:“一定要学繁体字,一定要多读书、多读史。”
黄学文著《黄学文书法》
黄老性情耿直,对于书法界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他常直言不讳。他举例道,有次看电视看到:有个著名大学,办了美术学院,在其图书馆大书橱上刻了“博揽大观”四个大字,不少书画家在斗大的错别字下手舞足蹈、大讲国学。有人便问:“揽”字写错了吧?谁知书画家却答道:“王羲之怎么会写错别字?”
“这就是不好好学习闹出的笑话。”黄老笑道,“王羲之《兰亭序》里‘揽’字出现了两次,那他为何要这么写呢?那是因为王羲之祖父叫王览,为了避讳,故意增加了‘提手旁’。”
黄老虽然年纪已86岁,但心态却越发年轻。很少见到一个人给自己起这么多“外号”,目前已知的便有许家村人、淡墨斋主等多个署名。还常会随性给自己起“外号”。这不,在今年刚出的新书里,他又给自己起了个外号“义山老货”。生怕别人看不懂,他还特意加了注:“货,乃物,乃商品,有使用价值。老还能成货,福也!”
退休后,这位“义山老货”手握毛笔“笔耕不辍”。最近他又在酝酿一本书法集。他表示,自己虽然年纪不小,但仍愿做那个“追风少年”,继续追求自己的书风,在书法的天地里继续做真实的自己。
黄学文个人风格突出的书法作品(王礼林 摄)
各方评说
赵玉林(榕城十老之一,著名书法家),曾写诗赠黄学文:曹全礼器两精通,燕尾蚕头笔笔雄。我爱黄郎崇轨范,学书原与学文同。
郭风(当代著名散文家,原福建省作协主席),在为《黄学文书法》作序时写道:我所见黄学文的书法作品中,亦多以古人乃至近代名人的诗词为其抒情言志之本,或直接以自己所铸造的言志词句融入自己的书法中。而不论写他人或自己的诗句、词句,有一条“主线”,这便是抒爱国爱民之情之志。而自铸之词,更直接了当地表达一种志向:“读书报国”。自然,他所用诗词或文句,也包括足以表达其日常生活的处世态度以及道德观念、乐观情绪者。读其书法,艺术家个人的人格境界,则坦率而又雅致地展现于吾人的眼界之间了。
尤廉(楚天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作家),在为《黄学文书法》作序时写道: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擅一体已属不易,而学文兄兼擅多体,尤精隶书,其结体如高僧结跏而坐,精气内敛;其用笔如危崖落水,恣肆不羁;其行款如老树着花,错落有致。他上溯石鼓、小篆、秦权、汉简,汲取营养;勤临汉碑,将《曹全》、《乙瑛》之灵秀,《衡方》、《好大王》之质重,《石门》、《韩仁》之飘逸熔于一炉;还服膺清代何绍基、伊秉绶诸大家,读其帖而临其字,如此锤炼磨砺,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学文兄为人耿直重义,常为他人的不平不公拍案而起,敢于“直言”,伸张正义。他的人格和“书格”皆雄深雅健,两者相当一致,真是“书如其人”。
林云青(原《福建青年》杂志社社长、作家),在为《黄学文书法》作序时写道:黄学文不愧是隶书的高手!我觉得,在中国的书法艺术上,黄学文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那就是他强化了隶书形象的美感。黄学文的书法作品,无论是金石般的质感,无论是厚度、力度、强度、活力,以及对刚与柔分寸的把握,给人的印象都是很深的。读他的作品,在视觉上会有一种憾人的冲击力,令人愉悦、惊叹与流连忘返。在黄学文的笔下,你会发现,隶书中通常的那种矫饰的人工痕迹十分明显的“蚕头雁尾”变了,变得更为赏心悦目。他的书法,有着诗情画意般的氛围,你能读出音乐的旋律,读出和谐、匀称、流畅与自然天成的意境。
赵玉林、黄学文合著的《书法集》
代表作品
书法作品参加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加拿大等地展出,并被收藏和发表。曾应邀为李纲纪念碑、郑成功碑林、霞浦杨家溪风景区、安溪碑林、闽清六叶祠、雪峰寺牡丹园等名胜古迹题写碑文、楹联、摩崖碑刻。参与编纂《当代中国?福建卷》和《福建省志.出版志》。2002年与2014年1月先后出版两本《黄学文书法集》。事略收入《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国出版人名辞典》等。1987年获国务院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荣誉证书》。2011年草书作品《江山如此多娇》入选国务院新闻出版署主办的书画大展,荣获“特别奖”。
聚焦闽都文化,探访闽文化的精神力量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王礼林
编辑:林少斌
监制:黄而海 陈玲云
fuzhouribao
fuzhouwb
fzrbjiaoyu
fzrbhappy
fzxww83762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