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精选信托/正文
2022年聊城民安控股定向融资计划_聊城民安控股2022债权1号

 2023年01月29日  阅读 80  评论 0

136- 2194- 8357(同V号)
摘要:

风口聚焦 | 新增2个省级集群,青岛战略性新兴产业潜力几何?

风口财经记者 李红梅

为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加快提升产业集群的引领力和竞争力,近日,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公布《山东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全省共13个产业集群入选,包括青岛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和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此前,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山东有7个产业集群入选,包括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和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目前,青岛共有2个国家级、2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在省内排在济南、烟台之后,一些短板弱项亟待补齐。

风口聚焦 | 新增2个省级集群,青岛战略性新兴产业潜力几何?

2022年聊城民安控股定向融资计划

风口财经记者 李红梅

为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加快提升产业集群的引领力和竞争力,近日,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公布《山东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全省共13个产业集群入选,包括青岛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和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此前,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山东有7个产业集群入选,包括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和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目前,青岛共有2个国家级、2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在省内排在济南、烟台之后,一些短板弱项亟待补齐。

2个战新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简称“战新产业”)领域,由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企业、科研单位、金融机构、其他中介服务机构在特定地理空间内有效集聚、分工合作、协调创新,形成的具有竞争优势和带动作用的产业组织形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

2019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通知,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公布了第一批6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涉及全国23个省市。其中,山东有7个产业集群入选,数量居全国首位。

这7个产业集群分别是:济南市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青岛市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淄博市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烟台市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烟台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临沂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展开全文

从山东5市入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来看,青岛和烟台各有2个产业集群入选,是全国少有的同时入选两个以上集群的城市,而省会济南与淄博、临沂一样,只有1个产业集群入选。

2022年聊城民安控股定向融资计划_聊城民安控股2022债权1号

其中,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以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和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为载体,打造世界级创新高地。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具有百年发展历史,是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摇篮和技术发源地。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龙头企业引领,53家规上企业集聚,330余家中小企业配套,产品谱系齐全、产业基础雄厚、市场占有率高、品牌影响力强、自主创新能力领先、拉动作用强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青岛市节能环保产业集群以高效节能电器产业为主,是青岛的传统优势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高效节能电器领域研发实力最强、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形成了以海尔集团、海信集团、澳柯玛集团等龙头企业为中心,以相关配套产业为基础的庞大产业群,带动近两千家配套企业发展,产业链产值超千亿元。多年来,青岛高效节能电器产量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创新驱动能力持续增强,园区聚集发展成效更加显著,成为青岛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领跑者”。

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将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给予的政策支持,具体包括:支持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发展壮大,择优将重点建设项目纳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储备库;联合有关金融机构对重大项目给予较大额度和较长期优质信贷支持;在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申报中给予特定申报名额和投资倾斜等。同时,还将在知识产权服务、重点技术研发、专项债券融资、人才奖项计划实施等方面给予支持。

省级战新产业集群实现“零突破”

为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鼓励和引导山东各地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动能,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实施方案(2020—2021年)》。

《方案》明确,着眼于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济南信息技术服务、青岛轨道交通装备等2个国家级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推动青岛节能环保、淄博新型功能材料、烟台先进结构材料、烟台生物医药、临沂生物医药等5个国家级产业集群整体规模和综合竞争力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前瞻布局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培育认定一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探索形成具有山东特色的“链式整合、园区支撑、集群带动、协同发展”集群发展新路径。

按照《方案》要求,2021年2月,山东省发展改革委认定了第一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包括:济南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淄博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威海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烟台市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烟台市核电装备产业集群、潍坊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济南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济宁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聊城市智能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产业集群、日照市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威海市高性能复合材料集群、日照市高品质特种钢铁材料产业集群。

风口财经梳理发现,首批12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分布在8个市,其中,济南、烟台、威海、日照四市各有2个。令人遗憾的是,青岛没有产业集群入选。

青岛惠科6英寸晶圆半导体项目生产车间

时隔一年,山东省发展改革委认定了第二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包括:青岛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济南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青岛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威海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德州经开区电子信息材料产业集群、烟台海阳市航空航天产业集群、淄博张店区电子电力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东营市东营区高端石油装备产业集群、济南市中区能源互联网产业集群、临沂高新区磁电产业集群、滨州邹平市轻量化铝新材料产业集群、潍坊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菏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风口财经梳理发现,第二批13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分布在11市,其中,济南、青岛各有2个产业集群入选。除了青岛工业互联网和集成电路两个市级产业集群之外,其他入选的产业集群都是县域或功能区层面的。

青岛此次入选的两个产业集群,均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青岛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入选省雁阵形产业集群,拥有海尔卡奥斯、酷特智能等多个工业互联网平台。随着芯恩(青岛)集成电路、富士康半导体高端封测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青岛集成电路产业加速发展,已落户项目涵盖设计、制造、封测、材料等领域,产业链条初步形成,集群规模持续扩大。

根据相关规定,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对发展成效显著的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将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青岛战新产业的优势与短板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力量,对于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青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持续提升,产业规模持续增大,成为拉动经济增长重要动力。

2022年聊城民安控股定向融资计划_聊城民安控股2022债权1号

2021年9月印发的《青岛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现代海洋和生物等9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5年培育3-5个规模超千亿的特色产业集群。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从目前青岛已获国家、山东省两级认定的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来看,分布在高端装备、绿色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山东质量强省办近日发布的首批“好品山东”品牌中,青岛上榜制造业品牌主要集中在高端装备产业,而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却没有品牌上榜。

此外,在海洋强国、海洋强省战略中当担当重任的青岛,目前在海洋产业特别是海洋制造业还没有形成比较优势,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仍需进一步提质增效。例如,青岛市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在西海岸新区海西湾、即墨区蓝谷、西海岸新区古镇口融合区等区域集聚了一批优质的企业与科研院所,但还存在一系列难点、断点、堵点问题需要破解。

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从获得国家、山东省两级认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来看,济南、烟台各有5个产业集群晋级,而青岛只有4个。在现代海洋产业领域,烟台市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已入选山东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而青岛尚无海洋产业集群晋级。

综合来看,以制造业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的青岛,在高端装备产业领域的长板优势突出,绿色环保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经过多年培育正在崭露头角,而现代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亟待补齐短板弱项。

版权声明:本文为 “余佬说财”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www.njzqmp.com/xintuo/26857.html

发表评论:

  • 文章62086
  • 评论451
  • 浏览6495297
扫码关注
联系方式
全国服务热线:136-2194-8357
地址:
Email:1004834228@qq.com
邮编:
沪ICP备202300403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