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下半年股市展望
A股在经历了史上跌幅最深的巨震之后,洗尽铅华再次站稳脚跟,上证指数重新回到4000点上方。此次如此剧烈的回调,主要对自去年7月21日牛市启动以来至今年5月份的一次中期调整,诱因起于监管层决意去高杠杆化,深度回调主因去杠杆过程中的暴仓被强平,融资盘风控机制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不过在经历了全面且充分的调整后,市场的资金结构更健康,投资价值得到突显,夯实了行情向上的基础,使下半年的投资机遇大过风险。
影响下半年市场趋势的几个重要因素:
2015下半年股市展望
A股在经历了史上跌幅最深的巨震之后,洗尽铅华再次站稳脚跟,上证指数重新回到4000点上方。此次如此剧烈的回调,主要对自去年7月21日牛市启动以来至今年5月份的一次中期调整,诱因起于监管层决意去高杠杆化,深度回调主因去杠杆过程中的暴仓被强平,融资盘风控机制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不过在经历了全面且充分的调整后,市场的资金结构更健康,投资价值得到突显,夯实了行情向上的基础,使下半年的投资机遇大过风险。
影响下半年市场趋势的几个重要因素:
1.货币流动性:
在宏观经济增速下台阶的大背景下,货币政策已步入降息周期,外汇收入放缓使被动投放的货币减少,要保持M2合理适当增长,就有注入较多流动性对冲的必要,预计下半年还会有两次降准及降息空间,这将为股市提供充裕的流动性支持。虽说流动性是推动本轮牛市的核心驱动力,但一轮真正的牛市,并不由单纯的流动性宽松所决定,也不一定以流动性收紧终结。以美股为例:在次贷危机后美联储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QE,大幅扩大市场存量基础货币,并且利率持续保持接近于零水平,上市公司也通过加杠杆回购股权方式,创造了一轮流动性推动的牛市。可是进入到2013年以后,股价上涨的推动力逐渐转向以业绩驱动为主,所以尽管美股走出一轮多年的牛市,可目前整体市盈率依然处在合理水平,牛市并没有终结。
2.宏观经济政策:
2015年下半年应该会延续上半年的态势,宏观政策不太可能会出现大的转向,尽管央行通过多次的降准、降息舒缓经济下行压力,但这更多只是起到对冲M2增速回落的作用,同时为利率市场化做准备,企业的资金饥渴还未有效改善,所以在宏观经济基本面未发生根本改观的前提下,改革+转型+升级+宽松的政策基调应该不会改变。
3.居民资产配置方向
目前包括房地产、信托等投资品种都受到政策调控,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持续处于下降通道中,以往居民理财以储蓄为主早已改变。在理财意识觉醒的时代,资金都在寻找更有优势的资产配置方案,而此轮牛市所催生的财富效应,吸引了大量的居民存款和银行理财资金入市。银行体系的资金池体量巨大,流向资本市场的流行性边际效应强大;而房地产发展大周期已然过渡到平稳期,曾经集聚在房地产行业内的大量资本也面临寻找新出路问题。这个趋势短期内不会变化,因此有理由看好未来的股市表现。
4.国企改革预期
本轮牛市发端于军工股,成飞集成(002190)重组带来的军工院所注入及改革预期,经过3个月的酝酿期到11月份以券商股发动为牛市确认信号。包括6家试点改革央企下属的上市公司,股价都走出了“改革牛”行情。下半年随着国企改革进程的加快推进,有望为股市提供新一轮的上涨动力,这个主题投资导向具有长期性,几乎可肯定会贯穿本轮牛市始末。
5.经济转型升级
投资者对于新经济的信念是除了流动性以外另一个长牛支点,这体现在从2012年即开始的创业板牛市,彼时并没有太多的牛市因素支撑,而以创业板为主的新兴经济业态的股票早已悄然步入了局部牛市。转型+创新才是企业未来的出路,这已经成为基本共识,“互联网+”被寄以厚望正是这种脱困意愿的体现,资本市场同样认可此观点,并以股价上涨表现出来,下半年这依然是良好的投资主题机遇。
6.杠杆牛市是非题
在杠杆之外A股还有没有牛市?我们认为是有的,流行性不通过被放大的杠杆参与到股市,也会以其它方式进入股市。再者沪深两市50多万亿的市值,大走向不是几千亿的杠杆所能决定的。当然短期的影响相当巨大,正如打击场外配资引发的615巨震。现在场外配资被禁止,券商两融余额从2.2万亿回落到1.4万亿的规模,两融止降而市场已重拾升势。只要两融不在短时间内大幅缩水,对市场的影响就不会很大,而1.4万亿的规模应该是两融杠杆底了,市场将迎来一个杠杆合理、更加健康的牛市,这样看615深幅调整等于对下半年完成“排雷”。
从“增量经济”切换到“存量经济”的大背景下,传统行业的拐点意义明显下降,这是本轮牛市有别于2006-07年的地方之一。从目前阶段来看,我们认为在深调后最具引领未来行情的品种,当属前期超跌的绩优中小市值股票,尤其是新经济业态下的优秀个股。纵观整个下半年市场投资策略,抓小放大、全面搭配、灵活配置是比较适宜的,方向上紧扣国企改革、政策导向、潜力概念股投资机会。目前市场在充分风险释放与降杠杆后,股价有更多的安全边际,风险成本显著降低,这是牛市中期难得的建仓机会窗口。
牛市在上半场“杠杆牛”角色淡化以后,下半场“改革牛”将全面登场,市场机会远远大于悲观者的预期。只要确认牛市格局未变,大趋势依然向上的话,那许多优秀的行业里卓越的企业,在业绩提升100%后股价再打了对折,投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此类个股投资收益会具有戴维斯双杀威力。我们看好接下来的股市表现,当务之急要抓住此轮投资机遇期,故而深入研究以上看好的方向、板块及个股,把握好其中所蕴含的投资机会,乃是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本文作者呂健中系大连新兴产业基金投资部部长)
股灾后应吸取的六大教训
发生股灾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不能从股灾后吸取教训,然后导致这种状况再次或者间歇发生。金融市场本来是为经济实体服务的,到头来却成了经济发展的累赘,这才是最可怕的。
以下教训应该吸取:
第一,日常监管不到位。这次股灾,市场有许多共识,其中比较统一的共识是有许多没有业绩支撑的上市公司股价得到了过度炒作。炒作者也是始作俑者,是这些人破坏了市场本来的价值投资规律。有人说中国A股是个赌场,没有投资价值,这完全是胡说,或者说是投资失败者的气话。今年以来,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许多股票价格从最初的几元的发行价,炒到了几百元,股灾发生后这类股票遭到了疯狂抛售,原因是什么?股灾发生后不计成本地抛售是一个方面,但更主要的是,这类股票缺乏业绩增长基础,有的只是玩了一个概念,还有的只是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无论从行业增长前景看,还是从上市公司经营看,都不具备这种疯狂上涨,其目的很显然是通过玩概念把股价炒高,把市值做大,然后疯狂套现,再然后就是为套现后的一已私利谋利。说到底,是把投资者的血汗钱当作是自己发财的梦想,这种人大有人在。
但是,在股价疯狂上涨过程中,我们没有看到回报投资者的动机,也没有看到将IPO来的钱投入到了业绩扩张的有关业务上。同时,我们也没有看到监管部门平时严格调查这类上市公司,只是到了股价都已经高得离谱的时候才出来发话提示风险,让市场误解为行情和风险的监管者。作为监管部门,对日常市场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应该敏感,而不应等到事情已经发生了甚至已经出现了严重违规违法并造成后果的时候才出来喊话,防微杜渐应是监管部门日常监管的主要宗旨。从这一方面说,我国监管部门的力量有待于强化。
第二,在推动市场化改革方面畏首畏尾。中国A股的市场化改革步伐太慢,IPO注册制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接近2年,但仍然没有推出,就在股灾发生后,不得不再次停止IPO。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改革步伐太慢。相比李克强总理在各行各业推动的改革步伐,证券市场的改革显得畏首畏尾。注册制改革真的就那么可怕吗?其实不然,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或者说用政策市来衡量证券市场必然带来前面的恶果。所有参与投资的人都有一个想法,就是出了事有政府兜底,这种想法害人不浅。而正确的做法是让IPO尽快市场化,监管者充当执法者,并对那些IPO违规的券商,按市场化做法进行惩处才是正道。实际上,这样反而不容易出现因为IPO出现大幅度增量时引起的波动,市场也不会把责任推向监管者。
第三,价值投资理念有待加强。什么样的股票值得投资?这个问题应该由投资者自己来决定,投资失败也不应由别人来承担。但是,中国A股的实际情况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比如说,几乎所有的券商都在推荐股票,而不是专心做好对上市公司的专业评级以及专业报告。那么问题来了:
券商到底应不应该向投资者推荐股票?过去监管部门曾经打压过在电视台推荐股票的黑嘴,现在券商成了黑嘴的主要角色,是否同样存在误导投资者的嫌疑?举个例子说,上海钢联(300226)股价如此之高,而半年报业绩如此之差,是谁之过?类似的股票被过度炒高,而业绩严重缺乏的不在少数。笔者认为,现在的A股规模如此之大,为什么会出现同涨同跌的盛况?本应是具有业绩增长潜力的实现上涨,但实际情况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券商破坏了价值投资的生态环境有关,即券商应退出向投资者推荐股票行当,通过实际调研,把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通过专业报告的形式向投资者做客观讲解。并且券商也不应对大盘指数做研判,而应让投资者自我判断。否则非常容易让人理解为券商与上市公司,以及老鼠仓等形成内幕交易。
第四,制度缺陷导致涨了买不进,跌了卖不出,股指期货与现货交易制度不统一产生操纵。
中国A股的涨跌停制度,在此次股灾中尤其突出。本来操作是有止损的,可是在市场极端情况下,却无法实现止损,因为有涨跌停制度限制。此次股灾中,机构投资者因为某只股票无法实现卖出,只好卖出其它股票,导致股票全面跌停的极端情况已经让市场诟病。而股指期货T+0,现货T+1,更是让实力机构通过隔夜实现市场操纵。机构由于资金量庞大,本身已经实现了T+0,且可以通过股指期货套保实现保值,而一般散户则因为势单力薄成为制度缺陷受灾最严重的对象。此次股灾中,有许多散户报怨,在接近涨停价买入后,当天跌停,而第二天开盘再跌停,几个交易日下来,已经损失过半了。出现此次股灾固然有国家队兜底,并为散户解套做出贡献,可是,投资者并不要求每次出现此类的情况都要求国家队来为其拉抬解套,而是要建立一种公平的制度,一种便利的交易制度让投资者方便止损和交易。股票全面跌停后导致的流动性不足,已经很明显是由于制度缺陷导致的,非常有必要进行改革。作为监管者,不能明知故犯,让错误继续下去。
第五,应及早恢复IPO,实行注册制。此次股灾发生后,市场按照政策市的要求对政府提出应迅速停止IPO的要求,但是,此次股灾真正的原因却并非由于IPO过度导致的,而是由于恶意做空中国A股导致的。正是由于存在上述几方面的缺陷,并利用了监管层打击场外非法配资机会,导致了A股疯狂下跌。国外媒体大举唱空中国,国内财经媒体和一些评论人士呼应,让不明所以的散户产生恐慌情绪,也是疯狂下跌的主因。我们都知道,在今年前五个月,行情一直平稳,且IPO也没有因为量能不足导致申购不足,两市2万亿多的成交额完全有能力消化IPO带来的压力,即使是现在的每日成交,也不足以令IPO却步。实际上,按照过去的历史,两市5000-6000亿的成交已经足够保持牛市,根本不用担心IPO带来重压。成熟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股市也很少出现市场对IPO过度进行评论。但有一点不得不承认,中国的IPO和再融资者,好像是个饱死鬼,非要一口吃成个胖子,一张口就是亿级,而这并没有监管部门去核实。能够进入证券市场已经是件了不起的事了,完全可以通过正常经营实现对投资者回报,实在缺钱的时候才会再融资。证券市场不是农贸市场,什么人都可以进来,然后像掠夺一样,向投资者圈钱圈钱再圈钱。所以,真正意义上的IPO,绝不是像洪水猛兽一样,到处向投资者猛咬。投资者成就了这些公司的梦,这些公司也应该懂得用高回报来感恩。
第六,健全债券市场。中国A股的上市公司好像只有一个念头:圈钱式再融资,而那些在场外等得发急的公司,则通过各种办法实现上市融资,其目标只有一个:A股。但是,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决不是只有通过发行股票来实现融资的,多数情况下,应该考虑通过发行债券来实现融资。
债券市场的作用,与股票市场的作用是相通的。但是,近两年来,中国的债券市场仍然显得微不足道,因为什么?因为监管层的思维里就只有股票市场。公司优先到A股融资而不愿到债券市场融资,这又是为什么?因为A股融资成本低,并且监管松。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企业正常维持融资是发展的根本,但中国的企业,在过去要么是向银行融资,要么是通过股票发行来融资。其中信贷融资占主要成份,因而才导致中国上市公司的贷款占到了GDP的160%,这种高杠杆在某些时候可能容易引发金融危机,因为中国大多数企业属于依靠资源来获得发展的,只要资源价格非理性下跌,就非常容易产生企业整个链条动弹不得,最终导致银行风险出现,发生系统性风险,即金融危机。企业这种单一的融资要求,以及监管层在债券市场建立健全的步伐缓慢,成为了当下我国资本市场的主要弱点。
债券市场其实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笔者理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资产证券化,一个是基于债务的证券化产品的大量流通。提高资产证券化比率能够整体上提高我国居民的财富水平,而不再局限于用GDP来衡量居民财富水平。把企业以及银行的债务通过打包出售,并在债券市场上交易,则可以显著降低企业的融资杠杆,让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轻装上阵。所以实际上,债券市场承载着为企业减负的作用。很多企业的债务,通过打包出售后,在许多年以后,可能变成非常好的产品,中国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完全有能力在债券市场上进行运作。本月央行下发的一个文件,即允许外资进入债券市场交易,实际上已经开始重视债券市场,但与笔者的预期相差很远,因为目前为止,中国的债券市场仍然是两张皮,一个是基于证券市场的企业债券,一个是银行间债券,而央行允许外资进入的恰恰是银行间债券市场,但是,企业却无法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来完成融资。两个市场的流动性也绝然不同,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显著好于证券市场的债券市场。
总而言之,股灾发生后国家的立场和做法不容怀疑,但能够从中吸取更多的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并借机完善A股机制,就会变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本文作者简介陈维君系职业投资人、和讯财经评论特约作者,有着二十年的股票和期货投资经验。)
“一买就涨”永远是投资者追求的最高操作境界
尽管有人告诫我们,做股票不能着急,但实际上人们总是希望买进的股票马上就涨。从逐利避险的角度说,一买就涨,可以迅速脱离风险,同时,迅速获利也会使心情大佳,信心倍增。所以,不管别人怎么劝你,寻找一买就涨的投资机会仍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从理论上讲,任何大牛股都会有将涨未涨的启动“临界点”,就像烧开水一样,烧开之前,总会有一些征兆,比如先冒气什么的。尽管抓住临界点有很大的难度,但既然临界点是一个客观存在,我们就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股价的涨跌归根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
在选定投资目标以后,如何把握介入的时机,实现“一买就涨”的投资境界,归根到底是要从资金介入这个视角去抓住机会。根据笔者的看盘经验,一买就涨的股票在资金介入轨迹方面是有一些共同特征的。将这些共同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大体上有三个线索:一是一买就涨的股票,是新资金介入的股票;二是新资金的介入是持续的,而且有规模的;三是这种资金介入一定是主动的,而不能是被动的。落实到具体的看盘和分析技巧上,捕捉将涨未涨的启动临界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底部形态是新资金介入的重要标志
只要一个股票维持一定的价格,就一定是有资金在里边“撑着”,否则价格就变成零了。但撑着股价的资金是旧资金还是新资金,这对它未来的涨跌来讲,价值是完全不一样的。旧资金留在里边,处境完全被动,你不知道它是愿意继续留着,还是随时可能套现抛出来。但新资金的情况完全不一样。既然它进来了,目的当然是要不断把股价往上撑上去。所以,通过看盘分析出维持股价的是旧资金还是新资金,具有重大意义。简单地说,我们应当跟着新资金走。
底部形态是判断是否有新资金介入的重要依据
股价一路下跌,资金不断流出,在什么时候会出现止跌并构筑底部形态呢?只有新资金进来了,才能止住股价的跌势。从理论上讲,新资金进场一定会留下进场的痕迹,而这种痕迹也会对股价的走势产生重大“扰动”。这种扰动最为典型的情况就是出现底部形态。经过长期下跌,并构筑真正的底部形态的动力一定来自于新资金,但并不是说新资金只有在底部才会介入。一旦完成建仓以后,新资金会不断注入,并推高股价。我们想强调的是,新资金进场一定会有底部形态。所以,要想追求“一买就涨”投资境界,在出现明显底部形态的股票中找,概率就相对大一些。至于什么是底部形态,这属于技术分析的问题,包括V字底、双底、头肩底、三重底、潜伏底等等。
温和而有序地放量是资金有规模和持续介入的象征
即便有新资金进来,这种资金是否能够结束股价的跌势,并带来一段持续的涨势,这种资金是否有足够的实力,而且一路坚定地进场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所以,除了找到新资金进场的“痕迹”之外,还要判断这种资金的实力大小及操作方向。资金的实力,主要通过价量关系的变化来把握。
底部形成之后,成交量的变化情况通常透露出新资金的操作意图和实力大小
一般来说,温和、有序而且持续放量,通常说明这种资金是有备而来,实力不俗,目标坚定。相反,如果成交量的波动呈现不规则或者脉冲式的状态,这种新资金有可能只是捞一票就走,或者情况发生变化了,新资金不玩这个股票了。成交量的不规则波动,剧烈起伏,通常反映资金的性质是做短线的“过江龙”,或者实力十分有限。
判断新资金进场有没有实力,或者进场后做多是否坚决,通过成交量的波动曲线来把握是一个重要方法
完美、圆滑和温和的成交量上行曲线,通常说明新资金有足够的实力和信心来推动一轮升势。套用一句“军事迷”的说法,判断一架战斗机性能的好坏,看它的外形是否完美,就有个大概的了解。出现底部形态后,再配合出现完美的成交量上行曲线,“一买就涨”的几率会大大提高。
判断资金介入属于主动还是被动性质,主要看单根K线的形态
有新资金进来,而且新资金的实力也很可观,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寻找那个将要启动,但又还没有启动的“完美瞬间”了。太早进去没有用,因为说不定你熬不到“解放的那一天”;太晚进去了,股价涨了一大截,而这一截通常是利润最丰厚的一段。在捕捉启动时机方面,单根K线的形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在出现底部形态而且有成交量配合的条件下,资金什么时候发动总攻,通常会有一个试探性的进攻过程,也就是大家说的“试盘”过程。这种试盘会在日K线上留下痕迹。比如,当天的上影线较长,或者日K线形成了小阴小阳的十字星状态。尤其是底部形成以后的上影线试探,这常常是非常明显的试盘信号。一般来说,在底部形态以后出现这种上影线,都是行情随时可能启动的重要信号。底部的尖兵试探,对抓住“一买就涨”的瞬间来说,具有明显的发令枪意义,值得充分重视。对投资者来说,最快意的事情就是买进之后,立马就享受到赚钱的快乐。如果从前面提到的三个方面入手,实现一买就涨投资境界的几率,可以大大提高。
(文章编辑:日月同辉集团福州公司www.ryth000.com)
版权声明:本文为 “余佬说财”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